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哈佛解密文件打臉各路大神

並不美麗的誤會

提起爬藤,我們的腦海中不期然就會浮現出虎媽狼爸趕著孩子向前衝,或者是一個各方面都做得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完美的超級學霸。除了學術成績拔尖之外,還要:

一個體育,一個樂器,一個 language(編程,外語),或者再加一個演講辯論類。學術這塊來說,要通曉世界文學、世界歷史,都需要做大量閱讀。此外⋯⋯學生要有 personality,這個東西雖然無法量化,但非常重要,很遺憾很多孩子都沒有。
是具備多方面才能和影響力的全才。這些學生在學業、課外活動以及個人特質上(如人格、領導力、求知欲、創造力和對學習的熱忱等),都有傑出的表現。

但我們如果真去到藤校逛逛,還真找不到幾個這種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也正是由於這種以訛傳訛的想當然,甚至令少數被藤校錄取的學生產生所謂的「假冒者綜合症」(imposter syndrome),覺得自己只是招生委員會犯的一個錯誤。

一位成績出類拔萃但沒有任何特出課外活動的華裔學生和母親,在知道被耶魯錄取後的狂喜

散播這類信息的留學中介和藤校父母,要不只是道聽塗說加上自己的猜測想像,根本沒嘗試對藤校招生進行深入的了解,要不就是在故意迎合大眾心中的錯誤印象。

中國家長們帶著孩子緊緊跟隨著這種猜測/想像前進,培養出大量被招生人員跡近刻薄地形容為「標準靈長類」(Standard Primates)的學生,最終導致了眾多內地學生拼命爬藤,但藤校錄取率卻嚴重偏低的不合理現象。

以2018年為例,哈佛大學錄取了1,962名學生,其中約有200名是國際學生。就算我們考慮到中國內地有不少地區的孩子無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按人口比例內地的申請人最少也應該分到二、三十個名額,但現實卻是少於五個。有些人會說這是因為歧視中國人,但他們無法解釋為什麼香港、台灣的錄取率反而偏高。

我們多年來一直通過微博和其他途徑嘗試指出留學中介和網絡傳言的謬誤,希望說服家長們不要因這些毫無根據的傳言浪費金錢和孩子的時間精力。但由於缺乏實質證據支持,只能以情理作出分析,收效甚微。時間一長,也就失去了動力。沒想到去年十月,情況卻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被法律打開的黑箱

藤校對個別學生取捨的具體考慮因素,一向從不公開,嚴格保密。無論申請是否成功,所有的申請文件及相關批註學生一概無權查看。即使是負責面試的校友(所謂的招生官),都不會知道招生委員會具體討論的內容。至於學生和家長,最好情況下也只是「educated guess」(有根據的猜測)。

到了2015年,藤校招生的黑箱,才被史丹佛大學一群刁鑽捉狹的匿名學生打開了一條縫。這群學生在自己舉辦的學生報,《The Fountain Hopper》,引用1974年通過但罕為人知的「家庭教育權利及隱私法案」中,學生有權審查自己的教育紀錄的部分條款,鼓動學生們向大學要求審閱自己的入學申請。

《The Fountain Hopper》創辦者 Ilya Mouzykantskii

說起來也難以置信,但2015年之前只有極少學生想到大學申請文件也屬於教育紀錄。想到的學生也都只是向大學要求審閱自己的申請文件,不會大肆宣揚。一旦被《The Fountain Hopper》這群搗蛋鬼翻了出來,律師也無力反駁,大學只好不情不願地讓學生們在諸多限制下審閱自己申請文件上的批註。

但學生沒想到,不代表大學沒想到。名校律師都不是等閑之輩,各大學早就未雨綢繆,申請文件上留下的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短句和意思不明的數字符號。學生們看得雲來霧往,最終還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錄取。

直到2018年,哈佛大學被控收生程序系統性歧視亞裔學生一案於十月開審。在法官的命令下,被迫公開校方律師 William F. Lee 比喻為「可口可樂秘方」的招生政策文件和相關統計數字,名校招生的真實情況才大白天下。

哈佛大學招生流程
藤校招生目標

跟任何私營機構一樣,藤校的行為以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為本,彼此之間競爭十分激烈。學校都希望能從社會各個階層的高中畢業生中,搶到未來不同領域的成功人士。這樣不僅會為學生提供更加理想的大學經驗,給學校帶來榮譽,並且將來無論收生、捐款、吸引頂級教授⋯⋯等方面才能保持競爭力。

另一方面,藤校也必須同時滿足不同部門的實際需要。比如說游泳隊今年需要三個新隊員,校報需要兩個編輯,某學院需要蓋新的大樓,辯論隊需要四個選手,甚至校方需要一批心理承受能力比較強、不怕成績差的孩子給大家墊底⋯⋯這些都是藤校在招生時要完成的任務。

任何一個班級,無論整體能力多高,總會有1/4是差生。

還有最基本的一點,是招取的學生要有足夠的學術能力在藤校畢業。如果招生委員會對這方面有懷疑,則不論孩子今天多麼優秀,將來會多成功,也難以錄取。

需要注意的是,沒有一間藤校關心學生是否「具備多方面才能和影響力的全才」,更對學術尖子深懷戒心。早於1952年,哈佛大學已硬性限定學術尖子不得超過收取新生的10%,新上任的招生院長(Dean of Admissions)Wilbur Bender 在一份43頁的內部備忘錄,《哈佛大學錄取政策綜合正式聲明》( Comprehensive Formal Statement of Harvard College Admission Policy)中,表示一旦超過10%這個限額,便有可能「損害學生群體的整體質量」(damag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 body)。

年級第一名的學生可能是狹隘的把焦點集中到成績上,以補償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因為他缺乏其他興趣或才能,或缺乏激情和溫暖,或缺乏正常健康的本能,甚至害怕生活。
強迫性的成績追求者,恐懼生命的人,以及傲慢或敝掃自珍的知識分子在這裡不太可能有太多得益。

哈佛大學招生系統的具體情況,我們會在下兩篇文章中詳細介紹。在這裡我們只要看一下《個案冊討論指引》(Discussion Guide to the Casebook)裡面的真實案例,就已經足以顯出留學中介和藤校家長們的謬誤。

哈佛招生官司披露證據:《個案冊討論指引》

《個案冊討論指引》是哈佛大學為招生委員會新加入的成員準備的一本手冊。通過十多個案例,來說明是否錄取學生各方面的價值判斷。

從《個案冊討論指引》中,我們可以看到招生委員會的討論內容,主要是每個申請人的優勢和顧慮。申請人只要有一方面極為出眾,即使其他方面稍有顧慮,也一樣會被錄取。另一方面,雖然優勢極強,如果顧慮太大,也不會推薦錄取。具體可參見以下兩個案例(評分以「1」為最佳,數字越大等級越低):

1) Sergei Liukin (1 3+ 4 3)

學術:1
課外活動/課餘兼職/家庭責任:3+
體育:4
個性/師長推薦:3

優勢:

  • 極為聰明的學生,在所有學科都表現出眾,受到大學教員的強力支持。
  • 對學習有真正的熱誠,會善用哈佛的學術資源。
  • 高中校方提供了(大部分)非常正面的推薦。
  • 在學術貢獻上有很大的抱負。
  • 輔導員提到他雖然遭遇到家庭的變故和多次搬家,表現還是非常優越。
  • 強而有力的面試報告。

顧慮:

  • 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在多方面都作出貢獻,但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出眾。
  • 其中一名老師推薦信中顯示申請人有嚴重的個性問題,學術上十分自大,並不能跟能力較低的同學好好合作。
  • 能否順利適應從小池塘裡的大魚到哈佛這種巨大的轉變?他跟室友、同學、和校方的互動會是怎樣?

其他資訊:

  • 一名哈佛員工曾致電對申請人提出質疑的老師,該老師堅持自己的立場,並認為其他老師也會認同他的評價。
  • 其他老師確認該學生巨大的學術潛質,但未能提供百分百的支持。

行動:

  • 經過漫長的討論後,申請人被放到了候補名單
  • 申請人和當地的校友來信表達申請人仍然對哈佛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從候補名單中被錄取。
  • 申請人在4月來到波士頓跟區域代表見面,表現有禮、愉快和有點緊張。
  • 申請人最終未被錄取。
10) Grace Blake Cheng (3 2+ 3 1)

學術:3
課外活動/課餘兼職/家庭責任:2+
體育:3
個性/師長推薦:1

優勢:

  • 極為出眾的個性,獲得老師、輔導員、「面試官」的一致推崇。一位真正擁有“1”級個性的申請人。
  • 申請人在不同的社群做出了大量有意義的貢獻(學校、住房合作社、本地、州)。
  • 來自了一個並不富裕的少數民族家庭,在我們的學生中比較少見,她能夠為哈佛帶來獨特的生命歷程,而她看起來會積極分享自己的故事並在這個過程中學習別人的經歷。

顧慮:

  • 雖然申請人在高中表現不錯,但她的公開試成績顯示她不會在工程系排名很高。她將需要非常辛苦學習(就像大部分其他哈佛學生一樣)。

其他資訊:

  • 這是個案冊中一個獨特的個案,沒有什麼需要猶豫的地方,是一個「必收」的學生。我們用本個案來強調學術和課外活動以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在這裡,我們看的是申請人的個性和學校推薦)。

行動:

  • 此個案在第一審閱階段即巳脫穎而出,校友面試報告亦確認了這是一個多方面非常出眾的學生。
  • 招生委員會在二月份即已向申請人發出一封「很可能獲錄取」的信,以表達哈佛對這個學生的積極態度。
  • 錄取並入讀。

中國家長對爬藤孩子們的嚴密封殺

我們雖然不能從以上兩個案例中完全了解招生基準,但已足以清楚地看到中介和家長們「想當然」建議追求全才的謬誤。招生委員會想要的是在優秀人群中仍脫穎而出的學生(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對全才基本不感興趣。參與多項活動卻無一出眾甚至會成為對申請人的顧慮。

因為被留學中介和各路大神「想當然」的誤導,加上家長們自己的心障,導致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熊瞎子掰包米」,用各種雜亂無章的課外班填滿了孩子的日常,厲害的甚至連乘車的時間不放過。

在這種情況下,除非孩子能夠成功反抗家長的安排,否則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投入足夠的時間精力,去取得出眾的成就。那些課外班的結果往往是「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在多方面都作出貢獻,但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出眾」。最終就形成了今天中國家長集體有條不紊、滴水不漏地封殺孩子將來成功爬藤可能性的怪異現象。

 

 

《爬藤成功率超低怎樣破》系列文章:
一、 哈佛解密文件打臉各路大神 二、 哈佛解密文件揭示的招生細節 三、 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嚴峻形式 四、 Eye on the ball(盯緊目標) 五、 普娃也應爬藤! 六、 幫孩子盡展所長 七、 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基本條件 八、 效率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