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东海花园一期一栋6E
(0755) 2846 9670

科普博文

哈佛解密文件打脸各路大神

并不美丽的误会

提起爬藤,我们的脑海中不期然就会浮现出虎妈狼爸赶着孩子向前冲,或者是一个各方面都做得各方面都做得非常完美的超级学霸。除了学术成绩拔尖之外,还要:

一个体育,一个乐器,一个 language(编程,外语),或者再加一个演讲辩论类。学术这块来说,要通晓世界文学、世界历史,都需要做大量阅读。此外⋯⋯学生要有 personality,这个东西虽然无法量化,但非常重要,很遗憾很多孩子都没有。
是具备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的全才。这些学生在学业、课外活动以及个人特质上(如人格、领导力、求知欲、创造力和对学习的热忱等),都有杰出的表现。

但我们如果真去到藤校逛逛,还真找不到几个这种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也正是由于这种以讹传讹的想当然,甚至令少数被藤校录取的学生产生所谓的「假冒者综合症」(imposter syndrome),觉得自己只是招生委员会犯的一个错误。

一位成绩出类拔萃但没有任何特出课外活动的华裔学生和母亲,在知道被耶鲁录取后的狂喜

散播这类信息的留学中介和藤校父母,要不只是道听涂说加上自己的猜测想像,根本没尝试对藤校招生进行深入的了解,要不就是在故意迎合大众心中的错误印象。

中国家长们带着孩子紧紧跟随着这种猜测/想像前进,培养出大量被招生人员迹近刻薄地形容为「标准灵长类」(Standard Primates)的学生,最终导致了众多内地学生拼命爬藤,但藤校录取率却严重偏低的不合理现象。

以2018年为例,哈佛大学录取了1,962名学生,其中约有200名是国际学生。就算我们考虑到中国内地有不少地区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按人口比例内地的申请人最少也应该分到二、三十个名额,但现实却是少于五个。有些人会说这是因为歧视中国人,但他们无法解释为什么香港、台湾的录取率反而偏高。

我们多年来一直通过微博和其他途径尝试指出留学中介和网络传言的谬误,希望说服家长们不要因这些毫无根据的传言浪费金钱和孩子的时间精力。但由于缺乏实质证据支持,只能以情理作出分析,收效甚微。时间一长,也就失去了动力。没想到去年十月,情况却突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被法律打开的黑箱

藤校对个别学生取舍的具体考虑因素,一向从不公开,严格保密。无论申请是否成功,所有的申请文件及相关批注学生一概无权查看。即使是负责面试的校友(所谓的招生官),都不会知道招生委员会具体讨论的内容。至于学生和家长,最好情况下也只是「educated guess」(有根据的猜测)。

到了2015年,藤校招生的黑箱,才被史丹佛大学一群刁钻捉狭的匿名学生打开了一条缝。这群学生在自己举办的学生报,《The Fountain Hopper》,引用1974年通过但罕为人知的「家庭教育权利及隐私法案」中,学生有权审查自己的教育纪录的部分条款,鼓动学生们向大学要求审阅自己的入学申请。

《The Fountain Hopper》创办者 Ilya Mouzykantskii

说起来也难以置信,但2015年之前只有极少学生想到大学申请文件也属于教育纪录。想到的学生也都只是向大学要求审阅自己的申请文件,不会大肆宣扬。一旦被《The Fountain Hopper》这群捣蛋鬼翻了出来,律师也无力反驳,大学只好不情不愿地让学生们在诸多限制下审阅自己申请文件上的批注。

但学生没想到,不代表大学没想到。名校律师都不是等闲之辈,各大学早就未雨绸缪,申请文件上留下的都是一些含糊不清的短句和意思不明的数字符号。学生们看得云来雾往,最终还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录取。

直到2018年,哈佛大学被控收生程序系统性歧视亚裔学生一案于十月开审。在法官的命令下,被迫公开校方律师 William F. Lee 比喻为「可口可乐秘方」的招生政策文件和相关统计数字,名校招生的真实情况才大白天下。

哈佛大学招生流程
藤校招生目标

跟任何私营机构一样,藤校的行为以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为本,彼此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学校都希望能从社会各个阶层的高中毕业生中,抢到未来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这样不仅会为学生提供更加理想的大学经验,给学校带来荣誉,并且将来无论收生、捐款、吸引顶级教授⋯⋯等方面才能保持竞争力。

另一方面,藤校也必须同时满足不同部门的实际需要。比如说游泳队今年需要三个新队员,校报需要两个编辑,某学院需要盖新的大楼,辩论队需要四个选手,甚至校方需要一批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不怕成绩差的孩子给大家垫底⋯⋯这些都是藤校在招生时要完成的任务。

任何一个班级,无论整体能力多高,总会有1/4是差生。

还有最基本的一点,是招取的学生要有足够的学术能力在藤校毕业。如果招生委员会对这方面有怀疑,则不论孩子今天多么优秀,将来会多成功,也难以录取。

需要注意的是,没有一间藤校关心学生是否「具备多方面才能和影响力的全才」,更对学术尖子深怀戒心。早于1952年,哈佛大学已硬性限定学术尖子不得超过收取新生的10%,新上任的招生院长(Dean of Admissions)Wilbur Bender 在一份43页的内部备忘录,《哈佛大学录取政策综合正式声明》( Comprehensive Formal Statement of Harvard College Admission Policy)中,表示一旦超过10%这个限额,便有可能「损害学生群体的整体质量」(damag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student body)。

年级第一名的学生可能是狭隘的把焦点集中到成绩上,以补偿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因为他缺乏其他兴趣或才能,或缺乏激情和温暖,或缺乏正常健康的本能,甚至害怕生活。
强迫性的成绩追求者,恐惧生命的人,以及傲慢或敝扫自珍的知识分子在这里不太可能有太多得益。

哈佛大学招生系统的具体情况,我们会在下两篇文章中详细介绍。在这里我们只要看一下《个案册讨论指引》(Discussion Guide to the Casebook)里面的真实案例,就已经足以显出留学中介和藤校家长们的谬误。

哈佛招生官司披露证据:《个案册讨论指引》

《个案册讨论指引》是哈佛大学为招生委员会新加入的成员准备的一本手册。通过十多个案例,来说明是否录取学生各方面的价值判断。

从《个案册讨论指引》中,我们可以看到招生委员会的讨论内容,主要是每个申请人的优势和顾虑。申请人只要有一方面极为出众,即使其他方面稍有顾虑,也一样会被录取。另一方面,虽然优势极强,如果顾虑太大,也不会推荐录取。具体可参见以下两个案例(评分以「1」为最佳,数字越大等级越低):

1) Sergei Liukin (1 3+ 4 3)

学术:1
课外活动/课余兼职/家庭责任:3+
体育:4
个性/师长推荐:3

优势:

  • 极为聪明的学生,在所有学科都表现出众,受到大学教员的强力支持。
  • 对学习有真正的热诚,会善用哈佛的学术资源。
  • 高中校方提供了(大部分)非常正面的推荐。
  • 在学术贡献上有很大的抱负。
  • 辅导员提到他虽然遭遇到家庭的变故和多次搬家,表现还是非常优越。
  • 强而有力的面试报告。

顾虑:

  • 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在多方面都作出贡献,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出众。
  • 其中一名老师推荐信中显示申请人有严重的个性问题,学术上十分自大,并不能跟能力较低的同学好好合作。
  • 能否顺利适应从小池塘里的大鱼到哈佛这种巨大的转变?他跟室友、同学、和校方的互动会是怎样?

其他资讯:

  • 一名哈佛员工曾致电对申请人提出质疑的老师,该老师坚持自己的立场,并认为其他老师也会认同他的评价。
  • 其他老师确认该学生巨大的学术潜质,但未能提供百分百的支持。

行动:

  • 经过漫长的讨论后,申请人被放到了候补名单
  • 申请人和当地的校友来信表达申请人仍然对哈佛非常感兴趣,希望能从候补名单中被录取。
  • 申请人在4月来到波士顿跟区域代表见面,表现有礼、愉快和有点紧张。
  • 申请人最终未被录取。
10) Grace Blake Cheng (3 2+ 3 1)

学术:3
课外活动/课余兼职/家庭责任:2+
体育:3
个性/师长推荐:1

优势:

  • 极为出众的个性,获得老师、辅导员、「面试官」的一致推崇。一位真正拥有“1”级个性的申请人。
  • 申请人在不同的社群做出了大量有意义的贡献(学校、住房合作社、本地、州)。
  • 来自了一个并不富裕的少数民族家庭,在我们的学生中比较少见,她能够为哈佛带来独特的生命历程,而她看起来会积极分享自己的故事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别人的经历。

顾虑:

  • 虽然申请人在高中表现不错,但她的公开试成绩显示她不会在工程系排名很高。她将需要非常辛苦学习(就像大部分其他哈佛学生一样)。

其他资讯:

  • 这是个案册中一个独特的个案,没有什么需要犹豫的地方,是一个「必收」的学生。我们用本个案来强调学术和课外活动以外的其他因素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看的是申请人的个性和学校推荐)。

行动:

  • 此个案在第一审阅阶段即巳脱颖而出,校友面试报告亦确认了这是一个多方面非常出众的学生。
  • 招生委员会在二月份即已向申请人发出一封「很可能获录取」的信,以表达哈佛对这个学生的积极态度。
  • 录取并入读。

中国家长对爬藤孩子们的严密封杀

我们虽然不能从以上两个案例中完全了解招生基准,但已足以清楚地看到中介和家长们「想当然」建议追求全才的谬误。招生委员会想要的是在优秀人群中仍脱颖而出的学生(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对全才基本不感兴趣。参与多项活动却无一出众甚至会成为对申请人的顾虑。

因为被留学中介和各路大神「想当然」的误导,加上家长们自己的心障,导致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熊瞎子掰包米」,用各种杂乱无章的课外班填满了孩子的日常,厉害的甚至连乘车的时间不放过。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孩子能够成功反抗家长的安排,否则不可能在任何一方面投入足够的时间精力,去取得出众的成就。那些课外班的结果往往是「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在多方面都作出贡献,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出众」。最终就形成了今天中国家长集体有条不紊、滴水不漏地封杀孩子将来成功爬藤可能性的怪异现象。

 

 

《爬藤成功率超低怎样破》系列文章:
一、 哈佛解密文件打脸各路大神 二、 哈佛解密文件透露的招生细节 三、 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的严峻形式 四、 Eye on the ball(盯紧目标) 五、 普娃也应爬藤! 六、 帮孩子尽展所长 七、 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基本条件 八、 效率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