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出類拔萃的卓越)是哈佛的招生目標,也基本上是所有藤校的共同追求。要在一眾精英中拔尖,不可能靠天資,也不可能靠勤奮,只有追求效率的孩子才有可能在這麼激烈的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哈佛三萬多位合資格的的申請人中,天資低的只怕比較罕見。加上不到兩千個錄取名額中,頂多只有百多個是因為學術天資被選中。按照全球比例,就算有信心孩子能在一線城市排在年級第一,也不一定能被選中。至於勤奮,在一個幾乎所有人都非常勤奮的圈子,就更完全不存在可能性。
爬藤的過程中,效率是最能夠真正幫助孩子爭取優勢的一點。
因為時間是爬藤最公平的部分,無論貧富貴賤,聰愚勤懶,每個人一天都有24小時,一年都有365天。如果父母的支援能夠幫助孩子用最大的效率去發展自己的特長,幾年間達到 「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的程度絕非奢望。但若家長心態偏執,安排不當,導致孩子效率較低,則天資再高、動力再強,往往也只能達到一般優秀的水平,很難在爬藤這種超激烈的尖子競爭中出頭。
父母對孩子的影響主要分成兩個方面。首先,是能否引導孩子養成高效率的學習和生活習慣。這方面的影響一般會在小學時期完成。小學要學的東西較少,考試較為簡單,就算孩子在學習上有些不良習慣,只要投入一定的課後時間複習,就能取得優秀的成績。在這個階段家長很容易受到「別人家的孩子」的壓力,把精力專注於85和100分間相差的那區區15分,對孩子長遠學習的關鍵失去焦點。
實際上孩子一到四年級,成績是85還是100,對他們的未來升學並沒有實質上的影響。成績再好,也只是讓父母在跟其他的孩子攀比中享受少少的優越感。如果為了這15分,耗費大量課餘時間,令孩子養成靠複習取得好成績的學習方式,很容易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天資較高的孩子,小學階段自習的效率會遠比上課好。小學教一天的東西,稍微聰明一點的孩子都能自己在一小時內搞定。 如果反正都要在課後花時間去追求那15分,上課聽講就完全失去意義。所以這種小孩往往會養成上課時不聽講,自娛自樂,下課後再靠自習快速搞定,成績也非常理想。
但是到了初中,這種習慣就會出現問題。初中的授課內容開始增加,複雜和困難程度也上升了一個等級。依靠課後自習,就會開始出現困難。天資沒有那麼厲害的孩子,就開始出現成績下滑。
等到高中,如果孩子還沒有改變不認真聽講,依賴自習的習慣,問題就會開始惡化。高中學科的難度和複雜程度,天資頂尖的孩子,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靠自習取得優秀成績。稍微往下一點,就已經玩不轉了。
當然我們並不活在兩極的世界。孩子往往是上課聽講和自習相輔相成。但若家長能在孩子小時把目光放遠,不執著於眼前的成績,用心引導孩子提升上課的效率,讓孩子在用心上課,做好作業的前提下,不用複習也能取得90以上的成績,對孩子未來爬藤,就能起到關鍵性的影響。
孩子如能優化上課和作業的效率,課後複習的時間就可以減到最低。除了能變成人人羨慕的「不用複習的學霸」,建立良好的自信,更關鍵的是節省下來的精力和時間,可以投入到自己的興趣領域。 在這種充裕的投入下,孩子能有最大的機會達到「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出類拔萃的卓越)。
另一方面,課外班也是孩子提升效率的一大障礙。
正如前文強調,如果缺乏充足的睡眠和遊戲時間,孩子在疲憊、焦慮甚至憂鬱的狀態下,天資再好、上進心再強,學習效率也很難理想。 不少人中龍鳳,往往因栓在脖子上那一大堆興趣/拔尖班的負累而無法高飛,最終只能墜落紅塵,成為一般優秀的孩子。
韓愈在1000多年前,就已經通過討論千里馬入木三地描繪出今天不少父母的通病: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不按照正確方法鞭策千里馬,不給予足夠的食物使牠能夠發揮所長,鳴叫的時候拒絕聆聽,只知道拿著鞭子對馬嘮叨:「天下真沒有千里馬!」
即便是騏驥驊騮,如果每天吃不飽,平常還要被趕去拉車,我們就不可能奢望牠將來在賽場上奪冠。 再優秀的孩子,每天睡不足,平常還要應付各種興趣/拔尖班,期待他們在考大學時仍有餘力爬藤或衝刺清北,更無疑是癡人說夢。
家長應盡量減少孩子抗拒的各種培訓班(尤其是樂器)。既使孩子喜歡,除極特別情況外,小學時期同一時間也不應該超過三種,升中以後不應超過兩種。 生活若被課外班和其他家長安排的活動填滿,孩子就很少有機會反思、探索,更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接觸新事物,找到一個真正擅長的領域。
孩子找到了擅長領域後,如果被課外班妨礙,不能夠投入遠超旁人的時間和精力,達到「Distinguishing Excellences」(出類拔萃的卓越)的機會也是接近零。
所以簡單來講,培養孩子的關鍵是端正目標,給他們時間和空間成長,為他們提供最好的條件去適應環境,提升效率,盡展所長。
從優秀孩子的角度來說就是:「天不驚地不驚,死不苦打不疼,就怕沒事胡折騰,三九五更窮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