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的嚴峻形式

水銀瀉地的推廣

藤校每年都會投放大量資源進行推廣,刺激更多學生申請。在招生名額沒有巨大變化的前提下,收生比例只能越來越低。

哈佛為例,每年都會向 PSAT、SAT 和 ACT 的主辦機構,購買超過10萬名成績優異學生的詳細資料,發出邀請信,鼓勵他們申請入讀哈佛(這就是一些英語比賽作為獎品宣傳的的「名校邀請函」)。並且將這個名單分享給各「學校及人才委員會」主席,以製定針對性的招生推廣活動。

一封耶魯的「名校邀請函」

哈佛的志願校友則從初中開始,便已密切關注區內表現優秀的學生,並嘗試跟他們建立個人關係。希望在把哈佛從幾個頂尖大學中,推到這些學生的心裡最前的位置。

另外,哈佛招生人員每年更會到美國50州130多個城市舉行介紹會,以吸引更多來自低收入、少數民族家庭的優秀學生學生申請。他們會跟目標學生通過電話和電郵交流,甚至邀請他們去哈佛宿舍過夜,品嚐一下大學生活(哈佛有300多名志願本科學生,負責招待這些潛在申請人)。

這樣大規模的推廣並不只限於哈佛,其他名校也同樣投入巨額資源,造成藤校申請人數持續破紀錄上升。哈佛的申請人數從1993年的15,259名,連年刷新紀錄,一直上升到2018年的42,749人。錄取比例則隨著每年都破紀錄下降,從1997年的12.8%一直跌到2018年的5.3%(也就是近19取1)。其他名校的趨勢也大致相同。

哈佛為招攬新生申請精心設計的宣傳冊子
中產的困難
每一位哈佛申請者,都必須要過五關,包括面試、第一審閲、第三審閱、小組委員會招生委員會,「斬十八將」,才有可能脫穎而出(絕大部分學生都不需要經過第二審閱,除非第一審閲是個新手,個案特別複雜/牽涉到政策性的問題,或需要專家審閱後提供意見)。單從這個角度看來,競爭已經十分激烈。但對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而言,實際上卻遠比這表面的數字困難。

哈佛的申請人中,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佔大多數。但由於教授/校友/大額捐款者/低收入家庭子女和運動員已瓜分了一半學額,只有一半左右的學額供普通中產家庭競爭。換句話說,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要力挫30多位優秀學生,才能奪取一個名額。

正是這樣慘烈的競爭,加上不少家長和學生被誤導產生的錯誤期待,每年錄取結果揭盅之後,都會哀鴻遍野,出現各種中產家庭忿忿不平的聲音。

很多被拒的學生,都是成績非常優異,課外活動也有出色的表現。從被拒申請者的角度來說,這些不滿確實很可以理解。但如果我們仔細審閱哈佛在這次的訴訟中披露的資料,就會發現從哈佛的角度來看,招生過程已經為哈佛的生存和發展做到最好,沒有多少可詬病之處。

另一方面,教授/校友/大額捐款者/低收入家庭子女和運動員也不見得有多輕鬆。

教授子女的壓力

哈佛學院有近千名教授,但他們的子女申請入讀哈佛的比率並不高,每年只有12到20人。由於教授們對哈佛都會非常了解,絕大部分錄取可能性稍低的孩子都會直接放棄,改為申請其他學校。即使是這樣,每年也只有8至16人申請成功(錄取率約60%)。

決定申請哈佛的教授子女都要背負很大的壓力。申請成功別人會覺得是父母的因素,失敗就更會引來大量異樣的眼光。

校友的悲傷

2009到2015年,共有4,644名校友子女申請哈佛,成功率是34%。表面上看來,這比普通申請人不到6%的成功率高近六倍,已經獲得了很大的優待。但不要忘記,校友對收生標準的了解雖然不如教授,但也比普通家長清楚很多。知道沒有機會根本不會讓孩子申請,所以具體得到了多少優待真的很難說。

從校友的角度,畢業後如果對學校完全沒有捐款也沒有其他的貢獻,孩子將來申請哈佛到底是加分還是減分也是沒有底的。如果希望提升孩子進哈佛的機會,每年的捐款,加上為母校做一些志願工作,幾乎是必不可少。但等到孩子長大,十有六七達不到入學標準,申請也是純粹浪費時間。如果這些年是懷著私心去為學校貢獻,那些金錢和時間就成了泥牛入海。

在為母校做志願工作的哈佛校友

少數達標孩子,父母投入多年,加上校友子女的光環,成功率也只有三分之一。照此推算,十個校友子女之中,只有一個能回到爸爸/媽媽的母校⋯⋯(哈佛被控收生程序系統性歧視亞裔學生一案的主審聯邦法官 Allison D. Burroughs,也是申請哈佛被拒的校友子女之一)。

大額捐款者的無奈

三十多年前,美國窮學生間就有「捐兩百萬美元就能讓孩子進哈佛」的江湖傳言,2003年,華爾街日報《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Buy Your Child In?》報導前十名大學的入門數字是二十五萬至超過百萬美元。

不幸的是,這只是貧窮限制了我們(包括記者)的想像。

2013年,哈佛肯尼迪學院院長 David T. Ellwood 用「我的英雄!」作為主題,向招生院長 William R. Fitzsimmons 發出了下面的郵件:「你再一次創造了奇蹟。我對你能夠收取的學生感到太高興了⋯⋯[某某]和[某某]俱是巨大的勝利,[某某]更已經承諾了一棟大樓」

校友事務和發展副總裁 Roger P. Cheever 在另一封電郵中,向招生院長 William R. Fitzsimmons 反饋對一個家庭已經捐了八百七十萬美金的學生應該給予什麼樣的級別:「[某某]是一位忠誠的[某委員會]主席和慷慨的捐款者,但我看不到他未來會有很大機會再做出主要捐贈,雖然他有一套藝術收藏有可能會朝我們的方向過來。」電郵的結論,是這位捐款人的孩子應該評為第二級

從這兩封電郵中,我們可以看到兩個現實。首先,即使家族捐款再高,學院院長和招生院長都希望錄取,也沒有人可以打包票,否則學院院長也不至於如此喜出望外。另外,八百七十萬美金加一套藝術收藏,也不足以在捐款人名單排到最高級。

從2009到2015年,共有2,501名申請人被放到了院長名單和主任名單上。這兩個名單上的申請人,家族都曾向哈佛大額捐款(要上主任名單估計最低五百萬美元,要上院長名單估計最低千萬美元)。這兩個名單的錄取率,是42%。

絕大部分捐款人都是哈佛校友,也就是說向哈佛捐出巨款也只能把成功的機率提高8%。粗略估算之下,提高1%成功率最少需要百萬美元!

生活真貴⋯⋯

排在頂級的捐款人(可能是要接近九位數的那批),即使孩子完全無法錄取,哈佛也不會直接拒絕。而是將他們放在「Z」名單上。在這個名單上的申請人,只要他們延遲一年入學,哈佛在下一年就會自動錄取。表面上看來,這是給頂級捐款人孩子一年時間,努力發憤,讓他們可以在一年後追上哈佛的學術標準。

但現實中,有不少人放棄這個機會。

養尊處優的富豪子女,在高中畢業時仍未能達到哈佛的學術標準,一年後達標的機會其實不高。雖然哈佛說保證收,但卻沒有保證可以畢業。如果花了幾年,仍無法拿到學位,面子上更難過得去。一年間思前思後之下,最終只有放棄。

生活真貴⋯⋯尢其當近九位數只能換回一個聽起來像「Yes」的「No」時⋯⋯

低收入家庭子女/運動員

在教育日益普及,名校推廣越做越好的時代,無論是哪個階層,申請入學的形式都是十分嚴峻。即使是以較低分數入學還能收全獎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和運動員,表面上看像中了彩票,其實他們要克服的障礙比上面提到的其他群體更艱巨。在惡劣和缺乏支持的環境中學習比拼,就跟背著重物賽跑一樣,其中的艱辛絕非中產家庭的孩子可以想像。運動員要同時兼顧考場和賽場,付出的精力和時間也不是專心唸書的孩子可以比擬。

認清現實

所以中產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在水洩不通的爬藤之路上有機會脫穎而出,就必須認清現實。幫孩子在數學和英語達到基本要求之外,集中全部時間、精力和金錢,投放到一個孩子最喜歡的領域之中。孩子只有在專長的領域能達到旁人望塵莫及的水平,才有可能被招生委員會考慮。如果採取遍地開花的「全才」策略,成為「積極參與課外活動,在多方面都作出貢獻,但沒有一個地方能夠出眾」的人,只怕申請材料在第一審閲時,就已被當作「標準靈長類」(Standard Primates)直接歸檔,連被招生委員會討論的機會都爭取不到。

 

 

《爬藤成功率超低怎樣破》系列文章:
一、 哈佛解密文件打臉各路大神 二、 哈佛解密文件揭示的招生細節 三、 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嚴峻形式 四、 Eye on the ball(盯緊目標) 五、 普娃也應爬藤! 六、 幫孩子盡展所長 七、 為孩子提供最優越的基本條件 八、 效率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