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的严峻形式
水银泻地的推广
藤校每年都会投放大量资源进行推广,刺激更多学生申请。在招生名额没有巨大变化的前提下,收生比例只能越来越低。
以哈佛为例,每年都会向 PSAT、SAT 和 ACT 的主办机构,购买超过10万名成绩优异学生的详细资料,发出邀请信,鼓励他们申请入读哈佛(这就是一些英语比赛作为奖品宣传的的「名校邀请函」)。并且将这个名单分享给各「学校及人才委员会」主席,以制定针对性的招生推广活动。
一封耶鲁的「名校邀请函」
哈佛的志愿校友则从初中开始,便已密切关注区内表现优秀的学生,并尝试跟他们建立个人关系。希望在把哈佛从几个顶尖大学中,推到这些学生的心里最前的位置。
另外,哈佛招生人员每年更会到美国50州130多个城市举行介绍会,以吸引更多来自低收入、少数民族家庭的优秀学生学生申请。他们会跟目标学生通过电话和电邮交流,甚至邀请他们去哈佛宿舍过夜,品尝一下大学生活(哈佛有300多名志愿本科学生,负责招待这些潜在申请人)。
这样大规模的推广并不只限于哈佛,其他名校也同样投入巨额资源,造成藤校申请人数持续破纪录上升。哈佛的申请人数从1993年的15,259名,连年刷新纪录,一直上升到2018年的42,749人。录取比例则随着每年都破纪录下降,从1997年的12.8%一直跌到2018年的5.3%(也就是近19取1)。其他名校的趋势也大致相同。
哈佛为招揽新生申请精心设计的宣传册子
中产的困难
每一位
哈佛申请者,都必须要过五关,包括面试、第一审阅、第三审阅、
小组委员会和
招生委员会,「斩十八将」,才有可能脱颖而出(绝大部分学生都不需要经过第二审阅,除非第一审阅是个新手,个案特别复杂/牵涉到政策性的问题,或需要专家审阅后提供意见)。单从这个角度看来,竞争已经十分激烈。但对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而言,实际上却远比这表面的数字困难。
哈佛的申请人中,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占大多数。但由于教授/校友/大额捐款者/低收入家庭子女和运动员已瓜分了一半学额,只有一半左右的学额供普通中产家庭竞争。换句话说,普通中产家庭的孩子要力挫30多位优秀学生,才能夺取一个名额。
正是这样惨烈的竞争,加上不少家长和学生被误导产生的错误期待,每年录取结果揭盅之后,都会哀鸿遍野,出现各种中产家庭忿忿不平的声音。
很多被拒的学生,都是成绩非常优异,课外活动也有出色的表现。从被拒申请者的角度来说,这些不满确实很可以理解。但如果我们仔细审阅哈佛在这次的诉讼中披露的资料,就会发现从哈佛的角度来看,招生过程已经为哈佛的生存和发展做到最好,没有多少可诟病之处。
另一方面,教授/校友/大额捐款者/低收入家庭子女和运动员也不见得有多轻松。
教授子女的压力
哈佛学院有近千名教授,但他们的子女申请入读哈佛的比率并不高,每年只有12到20人。由于教授们对哈佛都会非常了解,绝大部分录取可能性稍低的孩子都会直接放弃,改为申请其他学校。即使是这样,每年也只有8至16人申请成功(录取率约60%)。
决定申请哈佛的教授子女都要背负很大的压力。申请成功别人会觉得是父母的因素,失败就更会引来大量异样的眼光。
校友的悲伤
2009到2015年,共有4,644名校友子女申请哈佛,成功率是34%。表面上看来,这比普通申请人不到6%的成功率高近六倍,已经获得了很大的优待。但不要忘记,校友对收生标准的了解虽然不如教授,但也比普通家长清楚很多。知道没有机会根本不会让孩子申请,所以具体得到了多少优待真的很难说。
从校友的角度,毕业后如果对学校完全没有捐款也没有其他的贡献,孩子将来申请哈佛到底是加分还是减分也是没有底的。如果希望提升孩子进哈佛的机会,每年的捐款,加上为母校做一些志愿工作,几乎是必不可少。但等到孩子长大,十有六七达不到入学标准,申请也是纯粹浪费时间。如果这些年是怀着私心去为学校贡献,那些金钱和时间就成了泥牛入海。
在为母校做志愿工作的哈佛校友
少数达标孩子,父母投入多年,加上校友子女的光环,成功率也只有三分之一。照此推算,十个校友子女之中,只有一个能回到爸爸/妈妈的母校⋯⋯(哈佛被控收生程序系统性歧视亚裔学生一案的主审联邦法官 Allison D. Burroughs,也是申请哈佛被拒的校友子女之一)。
大额捐款者的无奈
三十多年前,美国穷学生间就有「捐两百万美元就能让孩子进哈佛」的江湖传言,2003年,华尔街日报《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Buy Your Child In?》报道前十名大学的入门数字是二十五万至超过百万美元。
不幸的是,这只是贫穷限制了我们(包括记者)的想像。
2013年,哈佛肯尼迪学院院长 David T. Ellwood 用「我的英雄!」作为主题,向招生院长 William R. Fitzsimmons 发出了下面的邮件:「你再一次创造了奇迹。我对你能够收取的学生感到太高兴了⋯⋯[某某]和[某某]俱是巨大的胜利,[某某]更已经承诺了一栋大楼」
校友事务和发展副总裁 Roger P. Cheever 在另一封电邮中,向招生院长 William R. Fitzsimmons 反馈对一个家庭已经捐了八百七十万美金的学生应该给予什么样的级别:「[某某]是一位忠诚的[某委员会]主席和慷慨的捐款者,但我看不到他未来会有很大机会再做出主要捐赠,虽然他有一套艺术收藏有可能会朝我们的方向过来。」电邮的结论,是这位捐款人的孩子应该评为第二级
从这两封电邮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现实。首先,即使家族捐款再高,学院院长和招生院长都希望录取,也没有人可以打包票,否则学院院长也不至于如此喜出望外。另外,八百七十万美金加一套艺术收藏,也不足以在捐款人名单排到最高级。
从2009到2015年,共有2,501名申请人被放到了院长名单和主任名单上。这两个名单上的申请人,家族都曾向哈佛大额捐款(要上主任名单估计最低五百万美元,要上院长名单估计最低千万美元)。这两个名单的录取率,是42%。
绝大部分捐款人都是哈佛校友,也就是说向哈佛捐出巨款也只能把成功的机率提高8%。粗略估算之下,提高1%成功率最少需要百万美元!
生活真贵⋯⋯
排在顶级的捐款人(可能是要接近九位数的那批),即使孩子完全无法录取,哈佛也不会直接拒绝。而是将他们放在「Z」名单上。在这个名单上的申请人,只要他们延迟一年入学,哈佛在下一年就会自动录取。表面上看来,这是给顶级捐款人孩子一年时间,努力发愤,让他们可以在一年后追上哈佛的学术标准。
但现实中,有不少人放弃这个机会。
养尊处优的富豪子女,在高中毕业时仍未能达到哈佛的学术标准,一年后达标的机会其实不高。虽然哈佛说保证收,但却没有保证可以毕业。如果花了几年,仍无法拿到学位,面子上更难过得去。一年间思前思后之下,最终只有放弃。
生活真贵⋯⋯尢其当近九位数只能换回一个听起来像「Yes」的「No」时⋯⋯
低收入家庭子女/运动员
在教育日益普及,名校推广越做越好的时代,无论是哪个阶层,申请入学的形式都是十分严峻。即使是以较低分数入学还能收全奖的低收入家庭孩子和运动员,表面上看像中了彩票,其实他们要克服的障碍比上面提到的其他群体更艰巨。在恶劣和缺乏支持的环境中学习比拼,就跟背着重物赛跑一样,其中的艰辛绝非中产家庭的孩子可以想像。运动员要同时兼顾考场和赛场,付出的精力和时间也不是专心念书的孩子可以比拟。
认清现实
所以中产家庭如果希望孩子在水泄不通的爬藤之路上有机会脱颖而出,就必须认清现实。帮孩子在数学和英语达到基本要求之外,集中全部时间、精力和金钱,投放到一个孩子最喜欢的领域之中。孩子只有在专长的领域能达到旁人望尘莫及的水平,才有可能被招生委员会考虑。如果采取遍地开花的「全才」策略,成为「积极参与课外活动,在多方面都作出贡献,但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出众」的人,只怕申请材料在第一审阅时,就已被当作「标准灵长类」(Standard Primates)直接归档,连被招生委员会讨论的机会都争取不到。
《爬藤成功率超低怎样破》系列文章:
一、 哈佛解密文件打脸各路大神
二、 哈佛解密文件透露的招生细节
三、 哈佛解密文件展示的的严峻形式
四、 Eye on the ball(盯紧目标)
五、 普娃也应爬藤!
六、 帮孩子尽展所长
七、 为孩子提供最优越的基本条件
八、 效率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