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资源许可,「学生为本」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允许学生按照最适合自己的步伐前进,并根据学习需要提供协助和情感支持,已经被大量科研证明能给孩子带来显著学术和身心成长的优势(A Qualitative Study of Student-Centered Learning Practices in New England High Schools,The Nellie Mae Education Foundation)。
「学生为本」很早已早成为资源充裕的前线教学机构公认最理想的教学方式。无论是专门教授外交官的美国外交学院:「FSI 在过去50年间,教学重点从以”教导课程”,到”教导班级”,”教导学生”,”教导每个学生”,一直进化到”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是北京顺义国际学校:「当我们特意按照”学生为本”学习环境的理念设计和安排教育资源,学生成功是必然的」,都清楚的强调「学生为本」的优越。
「学生为本」的教学方式不仅能让学生学得又快又好,孩子无论是个性,积极性、自主性、自我价值和自信都会有更良好的发展。人际关系,尤其是师生和亲子关系,亦会更加融洽和容易产生良性互动。
孩子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他们 Be all that they can be(尽展所长)。但不少家长因为各种焦虑,往往忘乎所以地要求孩子 Be all their parents want them to be (按照父母心中希望成长)。
焦虑的根本原因,是家长缺乏自信,更不信任孩子。既然天资不可控,很多家长就选择鞭策勤奋,把孩子从小就弄得非常辛苦和疲惫。对天资高的孩子来说,这样不仅大幅降低在任何一个领域出类拔萃的机会,更住往在青春叛逆期严重破坏亲子感情,形成一道道的鸿沟,导致孩子难以跟父母沟通,关系日渐疏离。严重时会对家长和孩子都带来终身的影响,甚至延续到下一代。
孩子不能为自己的成长做主,就不会有真正的原动力。努力投入一个领域的的理由如果是「因为:我爱我妈妈」(电影「麦兜故事」台词),不管其他条件再理想,都很难赢过那些自发的狂热份子。
为父母而努力,孩子的目标就是达到父母的要求。为自己而努力,他们的目标就会是 Be all that they can be (尽展所长)。这两个目标的相差,很可能就是藤校候补和录取两张名单的距离。
如果由孩子做主,家庭自然就围绕着他们形成一个团队,集中资源支持他们追寻兴趣和理想。顺利的话,几年下来就会在孩子热爱的领域达到旁人望尘莫及的水平。过程中亲子感情只会日渐深厚,在亲情的基础上建立团队的默契。孩子很容易跟父母打开心扉,沟通无间,为孩子成人后的家庭关系,建立深厚的基础。
任何一个家庭选择爬藤都会准备付出一定的代价,但必须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万不可搭上亲情或孩子的身心健康。若是撕裂了亲子关系,即使成功进入藤校录取名单,也只是惨胜,得不偿失。另一方面,在爬藤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孩子深深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得以心态健康而快乐的度过青春期,就算只能入读第三梯队的名校,最终的结果也会羡煞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