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东海花园一期一栋6E
(0755) 2846 9670

科普博文

国际家庭的双语经验

对家长来说,想了解亲子英语要面对的困难,最直观的莫过于参照国际家庭孩子的双语之路。

很多人都以为,国际家庭的孩子能掌握两种语言,就像自己跟爸爸妈妈学会讲话一样,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其实这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俄裔作家玛莎 · 鲁玛(Masha Rumer)在《我们很多关于双语儿童的想法只是想当然》一文中,就用亲身经验和专家的总结,破解了孩子双语之路上造成阻碍的两个关键迷思。

玛莎 · 鲁玛

玛莎出生于圣彼得堡,移民美国后成为记者和作家。华盛顿邮报,莫斯科时报,道琼斯新闻,芝加哥论坛报等知名媒体都刊登过她的作品。

玛莎跟美国土生土长的丈夫生了两个可爱的女儿。由于她大部分的亲人仍在俄国,同时亦希望孩子能够传承自己俄国文化,玛莎从小就跟孩子说俄语,教他们唱俄语儿歌,看俄语绘本,希望他们有朝一日能欣赏原文的托尔斯泰作品。

但培养双语孩子并不像玛莎想像的那样「轻松,自然」,加上玛莎自身一些对第二语言教学的错误理解,更使这条路走起来障碍重重。

首先,孩子的大脑运作跟玛莎的想像不同,并不能像海绵一样「自然吸收」语言知识。绝大部分的双语孩子,即使语言环境再优越,也不会能够完美掌握两种语言。一般都是一种语言是母语水平,另一种差一些。

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心理学教授埃里卡 · 霍夫(Erika Hoff)指出「孩子的大脑并无魔法」,学每一种语言都需要完善支援和大量精力。学习双语必定比单语耗时费力[注]。如果孩子幼年在双语环境中长大,就要花更长的时间才会开始说话,但这些孩子过一段时间就能赶上周围的单语小伙伴。

注:虽然早期科研认为双语环境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速度没有影响(如Pearson 1993,Lexical Development in Bilingual Infants and Toddlers: Comparison to Monolingual Norms,Language Learning),但这种看法已经被最新的研究推翻(如Bialystok&Feng 2011,Dual language exposure and early bilingu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hild Language )。

芝加哥大学达娜 · 苏斯金德教授(左) 埃里卡 · 霍夫教授(中) 华盛顿大学帕特里夏 · 库尔教授(右)

玛莎在没有纠正自己的误解之前,经常为孩子的晚说话感到担忧和压力。

此外,在家中建立一个双语环境比一般人想像中难很多。孩子日常大部分时间都使用英语,会优先选用英语作为沟通工具。玛莎要非常用心,才能找到孩子稍微感兴趣的俄语材料。她必须毫不松懈,威逼利诱,才能迫使孩子们跟她用俄语沟通。工作和生活稍微忙乱一点,很容易就放弃了自己的坚持,开始使用英语。

在这些压力和挫折下,玛莎开始在孩子拒绝使用俄语时失控,向他们发脾气,这就更进一步令孩子们抗拒俄语。

玛莎的情况并不独特,绝大部分国际家庭都会面临同样的挑战。如果情况许可,不少家庭的解决方案是把不懂英语的(外)祖父/母接来同住,为孩子创造一个必须运用双语的真实环境。但三代同堂的潜在矛盾,令很多家庭都无法采用这个方案。

玛莎最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强求孩子只用俄语跟自己沟通,并且接受孩子在双语路上,只能按照他们自己的步伐前进,搁置了让孩子用俄语阅读托尔斯泰的想法。

玛莎不再强求之后,孩子也慢慢地不再抗拒俄语。从偶尔冒一两个单词开始,逐步发展到讲完整的俄语句子,甚至开始出现整段对话都只用俄语的情况。虽然孩子们说的并不流利,并且有许多语法错误,但玛莎已能坦然接受这个现实,毕竟对幼年的孩子来说,托尔斯泰还很遥远。

玛莎所犯的错误在中国也非常普遍。在一些大V和机构的鼓吹下,不少家长误以为亲子英语只是为孩子提供更优秀的语言环境。环境够好,孩子就能够跟学习母语一样,自然地学会英语。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家长很容易便把失望转为怒火,发泄到孩子身上。不仅令孩子抗拒英语,更伤害了他们无辜的心灵,对孩子的成长和亲子关系也造成负面影响。

但这些都不是亲子英语本身的问题。只要家长能认清现实,在良好的心态下出发,亲子英语不仅能使孩子在英语学习中尽得先机,更可以成为亲子间的一段美好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