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幼兒英語啟蒙的三個標準:輕鬆、愉快、有益

華盛頓大學的庫爾教授(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共同負責人),近年發表了不少對第二語言教學啟發很大的科研成果。其中一項比較有趣的,是2003年發表的《幼年外語經驗:短期接觸和社交互動對因素學習的效果》(Kuhl, PK, Tsao. F.-M., & Liu, H.-M. ( 2003). Foreign-language experience in infancy: Effects of short-term exposure and social interaction on phonetic learn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0, 9096-9101)其後這份研究更因庫爾教授的一次 Ted 演講而廣為人知。

華盛頓大學庫爾教授(學習與腦科學研究所共同負責人)

在這份研究中,庫爾教授安排了64名9到11個月的美國健康嬰兒,每16名一組,在一個月內,接受十二節,每節25分鐘,不同方式的中文「啟蒙」。第一組由來自台灣的專業教師真人互動教授,第二組看 DVD,第三組只能聽到 DVD 的音頻,第四組是控制組,有真人以英語互動。

研究結果表明,只通過這12節共5小時的中文「啟蒙」,專業老師就能夠顯著提升孩子分辨中文發音的能力。 DVD 和音頻卻沒有任何作用。

這篇文章通過兩個實驗,證明了:

  1. 英語為母語嬰兒在九至十個月期間,只要跟專業導師接觸五個小時普通話,就足以繼續保存辨認普通話語音的能力(一個月只需要5小時,也就是說差不多每週一個小時就可以了)。
  2. 把專業導師換成專業導師的錄影或者音頻,就完全沒效果了。也就是說如果把幼兒跟專業導師間人際互動的成分去掉,幼兒就不再能夠保留該語言中辨認語音的能力。

如果我們單看這篇文章,依靠音、視頻的幼兒親子英語完全沒有必要進行。

但事情卻並不是那麼簡單。

在2013年,庫爾教授作為共同作者,發表了《子宮內語言經驗對嬰兒出生後辨認元音的影響》(Moon, C., Lagercrantz, H., & Kuhl, PK (2013). Language experienced in utero affects vowel perception after birth: A two-country study. Acta Pediatrica, 102, 156-160.),指出胚胎在子宮裡完全沒有社交互動的情況下,聽到的聲音也會影響出生後對不同元音的反應。

如果我們綜合兩篇文章一起看,就會發現問題在於是不是成功吸引到孩子的注意。只要能吸引孩子的注意,每週一小時就足以保留孩子辨認英語音素的能力。

英語是拼音語言,辨認英語音素的能力對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如果孩子在上學時就已經能夠較好地分辨英語因音素,在學習上就會佔有很大的優勢,無論是聽力、口語、自然拼讀、閱讀……都會更容易上手,最終能達到的程度也會更高。

0至3歲的孩子通過親子英語啟蒙,最關鍵的是時間和材料安排合理,絕不可超前。寧緩勿急、寧少勿多,才不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專門為英語為第二語言兒童開發的英語兒歌,剛好就是吸引孩子和幫助他們保留辨認英語音素能力的最佳產品。根據分析家長的反饋和我們自己的親身經驗,堅持每天兩至三次,總共不超過30分鐘的童謠,如 Super Simple Songs,效果最為理想。

對幼兒來說,疲勞轟炸式長期觀看視頻或聆聽音頻(所謂的「磨耳朵」),其實並無益處。時間控制得較短,孩子在「聽不夠、看不夠」的心態下,才會全神貫注,把歌曲深深印在腦海中,平常想听就會憑著記憶自己唱出來。

如果你是幼兒家長打算開始親子英語,只需要記住下面這句話: 「每天堅持很重要,時間太久沒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