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從非華語孩子學中文的困難中看清某些英語教學理論的誤謬

香港中西雜處,不少本地學校都會有非華語學生就讀。這些孩子在學校屬於極少數,除了英語課外,全部都是純中文教學。如果按照一些英語教育大V的認知,這些孩子的中文應該很快就能跟本地同學看齊,但實際上絕非如此。

香港大學出版的《從無助到互助-非華語小學生中文教師手冊》,第一段即開宗明義地指出:「非華語小學生的教師縱然十分努力,卻因缺乏培訓感到施教困難,充滿挫敗感和無助感」。除學生中文能力、語言文化背景差異大外,教科書文字程度太深,中國文化色彩過於濃厚,教師亦不具備相應的教學策略,使他們在面對非華語學生時,不知如何入手。

香港教育學院關之英教授在《中文作為第二語言:教學誤區與對應教學策略之探究》中,亦強調一般中文老師缺乏第二語言教學專業培訓,以及為非華語學生製作的教材嚴重不足,是非華語學生在學習中面臨許多難以克服困難的兩個主要原因。

實際上,不要說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南亞孩子,即使是中、高產混血家庭,父母有一方是中國人,孩子在本地學校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畢竟華人家長會英文的比例遠比西人家長懂中文的機率高,混血家庭一般都會英語溝通。如果沒有足夠的支援,這些混血孩子也是無法適應。不少家長一開始滿腔熱情,希望孩子在本地學校把中文學好,但大部分最終都只能在升中或之前放棄,讓孩子轉去國際學校。

同理,中國孩子學英語時,如果教學內容不做取捨,非要勉強跟本地孩子同步,加上缺乏適當的引導,亦只會舉步維艱。並非像某些家長想像的那樣,只要有純粹的英語環境,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學好英語。

第二語言學習是一個複雜和漫長的過程,時間、精力、資源,缺一不可。「美國外交學院的精英外交官學員,學會中文也需要2200課時以上⋯⋯若每班超過四名學生,教學效率就會太低,難以教授高水平的語言技能⋯⋯提供長期小班教學極為昂貴」 - 傑克遜與卡普蘭: 美國外交學院《政府語言教學五十年理論及實踐的經驗教訓》(喬治城大學語言與語言學圓桌會議:71-87, 1999)。

所以家長應對各種「奇效」的英語教學法提高警惕,以免白費時間金錢 —— ”If it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