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东海花园一期一栋6E
(0755) 2846 9670

科普博文

帮孩子学好英语的真正关键!

英语是中国家长在孩子的所有科目中,投入最大,见效最少的一门。造成这种奇特现象的原因,是家长们对外语学习的误解。其中最常见的,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人定胜天,铁杆磨成针」的心态。很多家长认为,只要够努力,背单词,背语法,背文章,多做练习,勤于写作......就一定能冲破语言关!这其实是破坏性最大的一种心态。家长一旦有了这种想法,在孩子学习遇到无法攻克的困难时,就会不期然的归咎于孩子。使孩子不止蒙受失败的挫折,更要对自己无法控制的因素承担责任。

其实我们只要看看国内名校尖子各科之间的水平,这种谬论马上就完全打破。无论是文,理,商科,那些尖子的水平都足以跟其他国家的同学平起平坐。但一谈到英文,却往往是这些尖子在跨国企业中无法更上一层楼的主要障碍。只要对中国学生有最基本的认识,都会知道这些学生往往是在学习英文上花费了最多的心血,尽了最大的努力,但却只得到所有科目中最低的回报。

铁杆磨成针只是中国式的教育神话

第二,是寻找秘诀,天书。这些家长认为学(教)英语是有某个「最正确」的方法,或者是某一套最好的教材。很多商家也就迎合这种心态,推出了各种各样的绰头。从背单词,自然拼音,浸泡英语,疯狂英语,TPRS......的各种一开始万分吸引,过几年便被大家弃如撇履的神奇方法,层出不穷。可怜在这些方法中寻寻觅觅的家长们,最终也只是浪费了时间金钱。孩子最后的水平虽不至于「凄凄惨惨戚戚」,但比起那些神奇方法一开始保证的结果就实在相差太远了。

实际上神奇的英语教学方法,就跟魔术师的神奇表演一样,都是障眼术。利用某些真实的东西取得人们的信任,再用包装和炒作把效果无限放大。最后等上当的人多了,口碑传开了去,就逐渐消失。这类东西也不局限于英语学习,其他领域也是不胜枚举。从80年代的章光牌生发精,气功大师的特异功能,一直到今年的微信营销......每年好像都会有一些这样的热潮出现,吸引着大批善良的人们奉献出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货柜车上写着「成功之路没有捷径」

第三,是兴趣论。这一派的意见,是认为孩子学不会英语是因为学习材料无趣乏味。他们认为只要用有趣的故事作为学英语的媒体,便能帮孩子轻松学好英语。这种想法是三种谬误中含有最多道理的,因为确实有一些个案支持这种说法。但事实上美剧在中国流行了这么多年,哈利波特也已经面世十多年了,我们却没听过有多少个孩子是靠看美剧或者读哈利波特学成了英语。

学好英语的最大关键,其实是需要。我们只要观察任何一个移民社会,无论是香港还是美国,需要是新移民能否掌握本语言最关键的一环。有需要的情况下,即使天资再差,也一样能掌握所需要的语言能力。如果没有需要,即使天资再好,也都是完全不行。

这种情况在香港特别明显。四,五十年代内地来港的人群中,大小老板们几乎无一能学会广东话。即使同是广东人,潮洲「格忌冷」(自己人)到死讲的也是潮州话,更不用提那些「北方人」(这里「北方」指的是两广以北,又叫「外冮佬」)了。有些教育程度高的老板在上海圣约翰大学几年间就把英语学得十分流利,却完全无法学会广东话。

但是打工仔就完全不同。基本上只要过了几年,全部都会说带口音的广东话(除非语言天资极为厉害,否则外地人说广东话一定带口音,只是程度轻重不同而已)。职位越低,或者工作对广东话越有要求,打工仔的广东话就会越好。职位越高,或者工作上对广东话并没有要求,广东话就会越差。老板,其实就是最没有需要说广东话的一种职位。

美国也有类似的现象。有些华人只能讲最简单的日常英语,但是在用电话下注球赛时,吐字却突然十分清晰标准,用词也非常准确。

归根究底,还是人在有需要时,才能发挥出自己真正的潜力。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本文中讨论的需要指的是日常切身的需要。比如说与人谈天,工作交流,服务客户......而不是「我需要念好英语才能考上好大学」的那种概念

在内地其实已经有不少的家长和机构尝试为孩子创造一个有使用英语需要的环境。有的,是从小用外国的故事小说和儿童节目去吸引孩子,希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英语的阅读和听力环境。有的,是把孩子送去外教班,为孩子创造一个英语的交流环境。某些经济比较宽裕的家长,更会花比本地学校贵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代价,把孩子送去「国际」学校,使他们处身于全天的英语学习环境。

这些做法虽都会有一定的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从小用外国的故事小说和儿童节目去吸引孩子,虽然能帮助孩子学会一点简单的日常用语,但对绝大部分的孩子而言,都无法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用这种方法去消除孩子对英语的陌生感,令他们将来上学时不会抗拒英语,是一个不错的做法,但家长不应有更进一步的期望,也不宜在这方面占用孩子太多的时间,否则得不偿失。

外教班需要看教师资格,能力,以及课程设置。由于中国九成以上的外教都不是专业教师,加上大部分的家长都比较急功近利,教学机构往往只能适应这种心态,用各种取巧的方法,让大人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一般都只是在学一些「标准应答」,比如说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之类的句子。只要按着场景说,他们都能凭着记忆把正确的答案背出来。但若是自由聊天,则往往支吾半天也无法说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题外话,刚来拔萃上课的同学们,如果老师问 “How are you today?”,99.99%都会回答 “I'm fine, thank you.” 或者 “I'm fine, and you?”。这种现象往往使刚开始教中国学生的老师感觉非常神奇。)

至于所谓的「国际」学校,实际上大部分都并不「国际」。中国内地只有少数几所真正的国际学校。大部分「国际」学校其实都是针对中国人开办,只不过是部分采用了外国的教材,并聘请了一些外国人做老师而已。那些老师中很多都没有教师资格,更缺乏相关的培训。这就像让我们去少数民族的地区,用汉语去教授那些汉语并不流利的本地孩子,其困难可想而知。最终的教学效果,也就...

实际上,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要符合成本效益,就必须对教学效果没有不符合实际的期望。目标清晰,合理,并且能为孩子提供相应的条件,才不会浪费宝贵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