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福田区东海花园一期一栋6E
(0755) 2846 9670

科普博文

从非华语孩子学中文的困难中看清某些英语教学理论的误谬

香港中西杂处,不少本地学校都会有非华语学生就读。这些孩子在学校属于极少数,除了英语课外,全部都是纯中文教学。如果按照一些英语教育大V的认知,这些孩子的中文应该很快就能跟本地同学看齐,但实际上绝非如此。

香港大学出版的《从无助到互助-非华语小学生中文教师手册》,第一段即开宗明义地指出:「非华语小学生的教师纵然十分努力,却因缺乏培训感到施教困难,充满挫败感和无助感」。除学生中文能力、语言文化背景差异大外,教科书文字程度太深,中国文化色彩过于浓厚,教师亦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策略,使他们在面对非华语学生时,不知如何入手。

香港教育学院关之英教授在《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误区与对应教学策略之探究》中,亦强调一般中文老师缺乏第二语言教学专业培训,以及为非华语学生制作的教材严重不足,是非华语学生在学习中面临许多难以克服困难的两个主要原因。

实际上,不要说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南亚孩子,即使是中、高产混血家庭,父母有一方是中国人,孩子在本地学校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毕竟华人家长会英文的比例远比西人家长懂中文的机率高,混血家庭一般都会英语沟通。如果没有足够的支援,这些混血孩子也是无法适应。不少家长一开始满腔热情,希望孩子在本地学校把中文学好,但大部分最终都只能在升中或之前放弃,让孩子转去国际学校。

同理,中国孩子学英语时,如果教学内容不做取舍,非要勉强跟本地孩子同步,加上缺乏适当的引导,亦只会举步维艰。并非像某些家长想像的那样,只要有纯粹的英语环境,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学好英语。

第二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和漫长的过程,时间、精力、资源,缺一不可。「美国外交学院的精英外交官学员,学会中文也需要2200课时以上⋯⋯若每班超过四名学生,教学效率就会太低,难以教授高水平的语言技能⋯⋯提供长期小班教学极为昂贵」 - 杰克逊与卡普兰: 美国外交学院《政府语言教学五十年理论及实践的经验教训》(乔治城大学语言与语言学圆桌会议:71-87, 1999)。

所以家长应对各种「奇效」的英语教学法提高警惕,以免白费时间金钱 —— ”If it sounds too good to be true, it probably 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