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認識和尊重語言教學的先天限制

美國外交學院的兩位高級教官傑克遜與卡普蘭在《政府語言教學五十年理論及實踐的經驗教訓》(喬治城大學語言與語言學圓桌會議:71-87, 1999)的結論中,雖然強調不希望這篇論文被視為對第二語言教學科研人員的「打臉」之作,但還是從前線教學機構的角度,提出了多個科研人員當時仍無法解答的難題。認為找出這幾個關鍵問題的答案,對前線教學和教育政策制定有很大的幫助。

其中一個比較有趣的,是「在過去半個世紀,外交學院的教學已經從“教授課本”進化到“幫助學生學習”,從“語句操練”進化到“溝通活動”,從“教材”進化到“原版”。根據海外機構負責人的各種報告,外交學院的教學比當年有很大的進步⋯⋯為什麼學員學成的時間(教學效率),不管是在外交學院還是其他相類似的部門如國防外語學院,喬治城英語學院,還是跟五十年前差不多? 」

這個難題的答案,可以從果殼網2018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看到線索。這篇文章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真正的“高效”語言,相同時間內,不同語言攜帶的總信息量相當。」

多聽幾門語言就能發現,西班牙往往連珠帶炮;而漢語呢則是字正腔圓擲地有聲。里昂大學的語言學家研究了了8門語言(英語、法語、德語、意大利語、日語、漢語普通話、西班牙語和越南語),發現單個音節攜帶信息量最大的是越南語,最低的是西班牙語和日語。然而,西班牙語和日語如飛一般的語速彌補了這個不足。單位時間信息量的上限,或許跟人腦的處理能力有關。

前文提到,「在大腦的層面,語言學習有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通過化學和電子信息,產生短期記憶。第二個階段是通過在腦神經元之間建立連接,將短期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第三個階段是大腦的構造發生變化,逐步掌握正確使用積累的語言知識。」

改變大腦是個耗時費力的過程,只能通過長時間的學習逐步達成。再理想的規劃,專業的老師,聰穎的學生,吸引力強的原版書,完善的教材,也不可能突破人類大腦的先天限制。

無論老師、教材、系統,都只能讓學生學得更舒服、輕鬆,提高能夠學成的比率,幫學生優化前進的步伐,使他們能夠按照適合自己的速度前進。優化的前進步伐肯定會比缺乏良好支援時快,但這種提升不可能是無止境的,最終會受到大腦的限制,難以突破,

就跟戒菸一樣。普通人靠自己戒菸,沒有任何的支援,成功率是4-7%。在良好的專業支援和適合的藥物協助下,成功率可以提升四倍至16-28%。但無論是何種情況,每一個戒菸的人都必須經過一段時間,才能把體內尼古丁排淨,脫離上癮狀態,沒有捷徑。

同理,家長也不應被充斥網上「人家的孩子」的例子迷惑,走入歧路,盲目追求「多快好省」。只有靜心根據自己孩子真實情況,一步一腳印地前行,才最有可能取得理想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