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柴灣豐業街4號志同昌工業中心2D室
2976 5639

科普博文

幫孩子學好英語的真正關鍵!

英語是中國家長在孩子的所有科目中,投入最大,見效最少的一門。造成這種奇特現象的原因,是家長們對外語學習的誤解。其中最常見的,有三個方面。

首先,是「人定勝天,鐵桿磨成針」的心態。很多家長認為,只要夠努力,背單詞,背語法,背文章,多做練習,勤於寫作......就一定能衝破語言關!這其實是破壞性最大的一種心態。家長一旦有了這種想法,在孩子學習遇到無法攻克的困難時,就會不期然的歸咎於孩子。使孩子不止蒙受失敗的挫折,更要對自己無法控制的因素承擔責任。

其實我們只要看看國內名校尖子各科之間的水平,這種謬論馬上就完全打破。無論是文,理,商科,那些尖子的水平都足以跟其他國家的同學平起平坐。但一談到英文,卻往往是這些尖子在跨國企業中無法更上一層樓的主要障礙。只要對中國學生有最基本的認識,都會知道這些學生往往是在學習英文上花費了最多的心血,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卻只得到所有科目中最低的回報。

鐵桿磨成針只是中國式的教育神話

第二,是尋找秘訣,天書。這些家長認為學(教)英語是有某個「最正確」的方法,或者是某一套最好的教材。很多商家也就迎合這種心態,推出了各種各樣的綽頭。從背單詞,自然拼音,浸泡英語,瘋狂英語,TPRS......的各種一開始萬分吸引,過幾年便被大家棄如撇履的神奇方法,層出不窮。可憐在這些方法中尋尋覓覓的家長們,最終也只是浪費了時間金錢。孩子最後的水平雖不至於「淒淒慘慘戚戚」,但比起那些神奇方法一開始保證的結果就實在相差太遠了。

實際上神奇的英語教學方法,就跟魔術師的神奇表演一樣,都是障眼術。利用某些真實的東西取得人們的信任,再用包裝和炒作把效果無限放大。最後等上當的人多了,口碑傳開了去,就逐漸消失。這類東西也不局限於英語學習,其他領域也是不勝枚舉。從80年代的章光牌生髮精,氣功大師的特異功能,一直到今年的微信營銷......每年好像都會有一些這樣的熱潮出現,吸引著大批善良的人們奉獻出寶貴的時間和金錢!

貨櫃車上寫著「成功之路沒有捷徑」

第三,是興趣論。這一派的意見,是認為孩子學不會英語是因為學習材料無趣乏味。他們認為只要用有趣的故事作為學英語的媒體,便能幫孩子輕鬆學好英語。這種想法是三種謬誤中含有最多道理的,因為確實有一些個案支持這種說法。但事實上美劇在中國流行了這麼多年,哈利波特也已經面世十多年了,我們卻沒聽過有多少個孩子是靠看美劇或者讀哈利波特學成了英語。

學好英語的最大關鍵,其實是需要。我們只要觀察任何一個移民社會,無論是香港還是美國,需要是新移民能否掌握本語言最關鍵的一環。有需要的情況下,即使天資再差,也一樣能掌握所需要的語言能力。如果沒有需要,即使天資再好,也都是完全不行。

這種情況在香港特別明顯。四,五十年代內地來港的人群中,大小老闆們幾乎無一能學會廣東話。即使同是廣東人,潮洲「格忌冷」(自己人)到死講的也是潮州話,更不用提那些「北方人」(這裡「北方」指的是兩廣以北,又叫「外冮佬」)了。有些教育程度高的老闆在上海聖約翰大學幾年間就把英語學得十分流利,卻完全無法學會廣東話。

但是打工仔就完全不同。基本上只要過了幾年,全部都會說帶口音的廣東話(除非語言天資極為厲害,否則外地人說廣東話一定帶口音,只是程度輕重不同而已)。職位越低,或者工作對廣東話越有要求,打工仔的廣東話就會越好。職位越高,或者工作上對廣東話並沒有要求,廣東話就會越差。老闆,其實就是最沒有需要說廣東話的一種職位。

美國也有類似的現象。有些華人只能講最簡單的日常英語,但是在用電話下注球賽時,吐字卻突然十分清晰標準,用詞也非常準確。

歸根究底,還是人在有需要時,才能發揮出自己真正的潛力。

有一點需要強調的是,本文中討論的需要指的是日常切身的需要。比如說與人談天,工作交流,服務客戶......而不是「我需要念好英語才能考上好大學」的那種概念

在內地其實已經有不少的家長和機構嘗試為孩子創造一個有使用英語需要的環境。有的,是從小用外國的故事小說和兒童節目去吸引孩子,希望為他們提供一個英語的閱讀和聽力環境。有的,是把孩子送去外教班,為孩子創造一個英語的交流環境。某些經濟比較寬裕的家長,更會花比本地學校貴數倍,甚至數十倍的代價,把孩子送去「國際」學校,使他們處身於全天的英語學習環境。

這些做法雖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有很大的局限性。從小用外國的故事小說和兒童節目去吸引孩子,雖然能幫助孩子學會一點簡單的日常用語,但對絕大部分的孩子而言,都無法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用這種方法去消除孩子對英語的陌生感,令他們將來上學時不會抗拒英語,是一個不錯的做法,但家長不應有更進一步的期望,也不宜在這方面佔用孩子太多的時間,否則得不償失。

外教班需要看教師資格,能力,以及課程設置。由於中國九成以上的外教都不是專業教師,加上大部分的家長都比較急功近利,教學機構往往只能適應這種心態,用各種取巧的方法,讓大人看到孩子的「進步」。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一般都只是在學一些「標準應答」,比如說 “How are you?”, “I'm fine, thank you.” 之類的句子。只要按著場景說,他們都能憑著記憶把正確的答案背出來。但若是自由聊天,則往往支吾半天也無法說出一句完整的句子。

(題外話,剛來拔萃上課的同學們,如果老師問 “How are you today?”,99.99%都會回答 “I'm fine, thank you.” 或者 “I'm fine, and you?”。這種現象往往使剛開始教中國學生的老師感覺非常神奇。)

至於所謂的「國際」學校,實際上大部分都並不「國際」。中國內地只有少數幾所真正的國際學校。大部分「國際」學校其實都是針對中國人開辦,只不過是部分採用了外國的教材,並聘請了一些外國人做老師而已。那些老師中很多都沒有教師資格,更缺乏相關的培訓。這就像讓我們去少數民族的地區,用漢語去教授那些漢語並不流利的本地孩子,其困難可想而知。最終的教學效果,也就...

實際上,第二語言教學是一個非常複雜的課題。要符合成本效益,就必須對教學效果沒有不符合實際的期望。目標清晰,合理,並且能為孩子提供相應的條件,才不會浪費寶貴的資源。